天游线路检测中心登录-欢迎您

学术研究

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人工林的可持续生产力的育林体系

人工林的可持续生产力的育林体系

 

timg3FT5N0PK.jpg

为了保持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国内外也均广泛地进行了育林体系的研究,主要目标之一是用花费与环境上合理的方法,保持和增加连作代人工林立地生产能力,强调人工林的集约经营,控制在育林过程中可控制的那些因子,具体包括下面5个方面。

1、遗传控制

      通过合理的树种和遗传型选择,增加林分生产力。首先要考虑适宜的树种和种源与立地的匹配,还要关注其木材的质量,以及对病虫害的抗性和采取适合于被选良种的集约管理措施。关于遗传控制在国内外已经作为人工林培育的研究重点,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并在生产中被采纳。在中国多目标的遗传改良正在进行,但阔叶乡土树种的选育尚须加强。

2、病虫害控制

      由于人工林在生物学上存在不稳定性,最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袭击,因此在育林措施中除强调选育具抗性的树种和品种外,还应提高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是人工林应对病虫害的保卫机制。目前在药剂与生物防治上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自然控制上尚待开拓。

3、植被控制

     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研究进展,在国内对18个主要人工林混交类型,包括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林,针叶树与针叶树混交林,针叶树与固N树种混交林以及阔叶树与固N树种混交林等,生态学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外也有同样的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Plantations in tropical and sultropical regions mixed or pare》一书中对热带、亚热带混交林的类型生态学及管理有所总结,如混交林类型有多层林冠和单层林冠,在单层林冠类型中尚有紧密混交、交替进行混交和团状混交等。国内外对人工林混交林的评价是一致的,认为混交林能提高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力的能力强于纯林,尤以针叶纯林为明显,从而混交林有更高的生物生产力和持续性。当前在欧洲和中国等地也在推进德国提出的近自然林业,对人工林,特别是针叶林进行近自然的改造,主要在针叶林中种植或更新阔叶树,如德国在云杉林下种植乡土耐阴树种如水青冈(Fagus)、椴树(Tilia)、槭树(Acer)等;我国在马尾松、杉木林下种植木荷、红锥、栲树等。上述这些近自然的改造,实际也应属人工混交林一类,只是在营建的林分年龄系列上有所差别。

      在人工林的植被管理中,除营建混交林外,也在关注研究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利用,林下的非作物植被也能够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起到一些关键性作用,它可以改善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维护地力的能力。此外在营林技术上比培育混交林更为简单,容易取得成功。这方面作者已在杉木人工林方面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现已在生产上普遍提倡。

       在国外也有不少在林下种植豆科植物的例子,如在松林中种植豆科植物,在5年中每年每公顷可固N 100kg,美洲茶属(野丁香属)一些种( Ceanothus spp.)每年每公顷可固N 0~110kg。

4、恢复土壤肥力

      人工林不合理经营,通过火烧炼山或移走采伐剩余物、全垦整地、全面抚育和皆伐收获,都会损失大量生物量、养分和有机质,严重影响长期生产力,因此必须采取谨慎的恢复方案:

      ①保存养分;

      ②移走养分的肥料修正;

      ③控制杂草和作物的密度;

      ④促进恢复移走养分的过程(就是N的固定),减少蒸发,增加水分渗透和养分有效性(就是适宜的土壤耕作和地面覆盖);

       ⑤减免有害的土壤干扰;

       ⑥通过植被管理措施,促进养分循环,增加有机质。

5、改善育林措施和收获技术

       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机理研究中,我国一些传统的,现在看来是一些不科学育林技术,诸如过密的林分、人工林营建中炼山全垦措施、在山坡上采用皆伐作业、移出大量的采伐剩余物等都对人工林土壤肥力造成了损害,均需要研究改进。近些年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在本书第四部分中提出了5个控制育林技术体系,可望促使我国人工林可持续培育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荐文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