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线路检测中心登录-欢迎您

学术研究

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当前国土绿化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国土绿化的形势与任务


 

mmexport1575440889943.jpg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应邀参加这次培训班。山西省林草局抓住冬、春造林绿化的黄金时节办班,让基层同志认识大局,把握方向,明确任务,补充能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对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培训的各位同志致以诚挚问候!特别感谢大家为我国造林绿化取得巨大成就做出的历史贡献!

 

借此机会,讲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国土绿化面临的新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造林绿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可以说,国土绿化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步入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

 

(一)党中央做出系列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若干国家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都对国土绿化提出新要求。

 

 “绿色”发展的要求,不仅是生产、生活方式要绿色,而且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就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发展的准确把握,对民族未来的深邃思考。着力推进国土绿化,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承载力,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而且可以提供丰富的绿色林产品,为社会积累更多绿色财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发展带来的实惠。

 

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是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造福人民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更是解决我国森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之举。目前来看,京津冀地区长期过度开发,生态空间明显不足;长江经济带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承载力十分有限;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荒漠化较为严重。实施好这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必须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筑牢区域生态屏障,提高生态承载力,才能把京津冀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承东启西的绿色纽带,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富民之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更应当把国土绿化摆在重要位置。绿化美化,增绿、提质、兴办特色产业,充分展现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意。

 

党中央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牧区,林木、草场等资源是山区、牧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林农、牧民最殷实的经营资产。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竹藤花卉和生物质能,是助力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的优良树种,通过珍贵树种用材林、特色经济林、竹藤花卉、生物质能源林的培育,筑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基础;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服务型产业,发挥“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作用,为生态得保护、经济得发展、农民得实惠、就业得保障做出应有贡献。

 

(二)习总书记做出系列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每年都参加义务植树,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指出,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道远;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绿色还不够多、不够好,我们要继续加油干。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国土生态安全工作时,对加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出了著名的“四个着力”,即: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

 

2017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同年10月18日,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2月18日,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克难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国家主管部门提出林草生态建设新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当前林业和草原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等因素,国家林草局提出了到2020年、2035年、2050年的林草生态建设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

 

 

到2020年,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

 

到2035年,国土生态安全骨架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05立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8%,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85%。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状况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达到260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20立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3%,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100%。

 

 

 

主要任务

 

 

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持续加大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有效拓展生态空间;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着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林地、草原生产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下大力气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夯实绿色本底,筑牢生态屏障。

 

为实现目标、任务,近年来,各级林业和草原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国家局于2016年在内蒙古、江西召开现场工作会,做出了整体部署、系统安排。2018年8月,国家局又在青海召开了全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全绿委、国家局联合下发了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指导意见,对大规模国土绿化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在《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谋划了九大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100个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确定了每年完成营造林1.01亿亩、抚育森林1.2亿亩的工作任务。启动了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3个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在植树节、国际森林日、防治荒漠化日等重要时节,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和植树播绿活动,为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营造氛围。同时,国家有关部委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协力推进,为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相继启动实施了一批地方性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国土绿化的重点任务

 

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重点就是要落实好“三抓”,即:一抓增量,二抓质量,三抓保护。

 

抓增量:依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国土绿化的重点任务。

 

(一)认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工程为载体,大工程带动造林种草大发展。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完善补助政策,扩大退耕规模,逐步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和异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等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力争实现应退尽退。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储备林、退牧还草、沙化草原治理等国土绿化工程。在大江大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域建设一批百万亩防护林基地。持续推进长江、珠江、太行山、沿海和平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实施好石漠化综合治理、“京津冀”区域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三江源保护恢复、祁连山生态保护等重点区域工程。开展精准治沙重点县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干旱区、风沙区、荒漠化区生态修复治理。抓好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三个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用足试点经验。加快东北地区毁林毁草清理,对已开垦的林地草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尽快修复自然生态。各地将地方重点生态工程与国家重点工程有机衔接、协同推进、合力实施。

 

(二)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全社会齐参与,实现共建共享。认真落实《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创新和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履行植树义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完善义务植树网络平台,组织实施好义务植树合作项目。认真做好城乡适龄公民义务植树预约登记、组织管理、统计发证等工作。继续建设好各类义务植树基地。探索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将公民参与义务植树记录作为就业、贷款、入户、上学、就医等方面的优惠条件。

 

(三)统筹抓好部门(系统)绿化。这也是中国推进国土绿化的一大特色。部门(系统)参与国土绿化有责任、有优势,且贡献巨大。认真实施《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将完成管理区域绿化、增加辖区生态资源总量作为重点,加快推进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绿化美化。着力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绿化,科学配置绿化植物,建设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绿色通道、生态网络,改善生态景观,提升防护功能。积极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矿区”、“绿色营区”等建设工作。抓好矿山复绿,对自然保护地、重要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及周边和河流两岸、湖库周边可视范围,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改善生态、美化景观、发挥效能。

 

(四)广泛开展城乡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要实行城乡绿化两轮驱动,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良、功能健全的城乡森林生态安全体系。通过建设森林城市,着力推进城市内绿化,使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着力推进城市周边绿化,积极打造环城森林生态屏障;着力加强森林城市群绿化,积极发挥森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区域城乡绿化水平。同时,把国土绿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结合起来,抓好村庄绿化和林草产业发展,保护修复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推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通道绿化,有效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在城镇,以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单位(城市、县区、单位)为载体,稳步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郊森林公园,以及成郊绿道、环城林带、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通过见缝播绿、拆墙透绿、立体植绿等,成片建设城市森林和永久性公共绿地,着力提高城市特别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努力打造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在乡村,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切实保证绿化用地,大力建设乡村围村林、庭院林、公路林、水系林,完善乡村绿道、生态文化传承等生态服务设施,建设一条进村景观路,保留一处公共休憩绿地,保护一片民俗风水林,配置一块净水湿地,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划,到2020年,争取建成200个国家森林城市、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00个国家森林乡村和森林人家。

 

抓质量:既要抓造林绿化的种苗质量,也要抓造林绿化的作业质量,更要突出并持续抓好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一)培育使用优质种苗。适地适树是科学开展造林绿化的基本前提。良种壮苗是造林绿化质量的根本保证。严格种苗质量管理,大力提倡乡土珍贵树种造林绿化。应当切实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念,加大乡土树种、珍贵树种以及抗逆性强的树种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繁育力度,培育良种壮苗,确保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保障造林质量。培育和推广使用良种壮苗,优先使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育苗,优先使用保障性苗圃培育的苗木。加强牧草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优先选用本地优势品种,提高种草适应性,确保种草成活率,恢复和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切实加强林木种苗、牧草良种质量监管,造林用种用苗必须具备“两证一签”。加强对种苗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质量监督,严禁使用无证无签苗木,严把造林、种草种苗质量关。建立种苗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通报制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苗行为。尤其要重视种源和遗传品质,避免长距离调运种苗,严格引种管理,防止大规模引种造林。严格林木种苗检疫,着力做好落地复检和造林后的监测,对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苗应当就地销毁。

 

(二)强化造林绿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严格健全和执行造林绿化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造林绿化全过程大致可分解为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作业设计、种苗准备、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等主要工序。特别是编制造林种草规划和计划,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规划,实施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正确处理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生态系统等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荒山造林、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草原恢复,增强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坚持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后四道工序,应当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作业设计规定等相关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并对各工序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标准、规定对营造林作业数量和质量,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成效检查验收。原则上,国家投资补助营造林的,由地方自查、国家抽查验收;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营造林的,由地方检查验收。对各地落实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以及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通报。造林规划和作业设计应当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力恢复森林和草原。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林草比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科学选择国土绿化的方式和植物配置的模式,宜造则造、宜飞则飞、宜封则封,封飞造并举。坚决摒弃快速成林、急功近利的绿化模式,杜绝形式主义、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不当做法。严格执行禁止天然大树进城的规定。不搞高耗水绿化,不搞奇花异草,不追求一夜成林,防止城乡绿化出现奢侈化、媚外化的现象。

 

造林种草的作业设计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确保科学合理。着力落实以水定林(草)的数量和结构,量水而合理确定造林种草技术模式、配置方式、栽植密度,做到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水林草系统治理,让适宜的土地营造出最适宜、有价值的林草植被。还应当把宜林地上的植被保护纳入造林、种草作业设计、新造林和种草数量统计,严禁全垦整地,避免人为破坏。严格坚持先设计后造林种草,重视造林后适时适地加强抚育管护,促进未成林地郁闭成林,确保造一片成一片。推行有资质的造林专业队伍设计和营造林作业。

 

(三)持续开展森林经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既要始终保持一定规模的造林速度,又要把质量管理贯穿于国土绿化的全过程,着力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既要注重植树成林、面积增长,更要注重综合效益提升;既要注重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更要注重增强林分结构、生态功能、系统稳定性。持续落实《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加快编制实施省、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建立国家、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督导国有林单位带头、其他各类经营主体自觉编制和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强化多功能近自然经营理念,既要充分利用自然力,也要合理采取人工措施,优先对潜力大、见效快的中幼龄林进行抚育改良。认真执行《森林抚育规程》,完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推进林地立地质量评价、森林质量提升关键技术、营造林机械化等研究和应用。推动林木采伐利用方式由轮伐、皆伐向渐伐、择伐转变,实现森林恒续覆盖。立地条件较差、生态极度脆弱,适合自然修复的退化林地,应当加强封禁保护;立地条件较好、适合人工修复的,应当采取补植、抚育、封育、更替等综合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研究制定适用于各类型草原的施肥、补播等草原改良技术规程和建设标准,完善草原质量检测技术手段,推进草原改良和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应用。

 

全面加强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是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在谈到维护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时,他强调,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2018年4月,在参加首都群众义务植树时,他再次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洁净。

 

是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承担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健康优质的森林,才能有效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供给、调节、服务、支持)“四大功能”,改善生态,助推产业,富裕百姓。

 

森林依靠自然力作用、“望天长”也能有所收获。但是,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单纯依靠自然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梁”之一就是森林经营。我们要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必须“勤谨治林”,即不偷懒、讲科学,勤劳谨慎、小心尽力地开展森林经营。全社会应当树立不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不论是商品林还是生态公益林,都需要经营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持之以恒。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全国森林经营规划、抚育技术规程已经出台,示范样板基地、财政补贴制度已经建立,相关工作成效日益显现。但是,目前整个森林经营工作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绝不能因为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人事更替,而放松甚至削弱对森林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应当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局党组的部署安排,驰而不息地全面、持续抓紧抓实抓好森林经营。

 

抓森林经营就是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的重要行动,就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主要途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根本举措。当然也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国外有德国、奥地利、新西兰等成功国家。特别是德国,战时破坏森林,战后经营森林,现有林每公顷蓄积量超过300立方米(中国不足95立方米),而且每年还持续不断地生产、出口木材。既是森林生态优美的国家,也是林业产业发达的国家。

 

国内有吉林汪清林业局、甘肃小陇山林业局、黑龙江丹清河林场、江西崇义县、河南栾川县、河北木兰林管局和塞罕坝林场等典型。这些单位的森林资源增量、质量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全国近10年(2009-2018年)森林抚育经营成效:

 

一是初步扭转了 “轻育”局面。2009年以来,以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实施为契机,全面科学推进森林抚育,逐步扭转了我国森林经营“重两头轻中间”(即重“采伐”、“造林”这两头,轻“抚育”这个中间),“重造轻管、重采轻育、重量轻质”的局面。

 

二是启动了补贴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5亿元人民币,此后逐年增加到70亿元,到2018年累计投入森林抚育补助资金497亿元。同时,16个省(区、市)建立了地方财政森林抚育补贴制度,累计投入资金4.71亿元。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带动、经营主体投入、社会资本参与,抚育经营持续规模推进,全国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达10.5亿亩,大幅减少了抚育历史欠账,有效释放了林木生长空间和林地生产潜力。

 

三是明显改善了质量功能。据各省(区、市)森林资源档案、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及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与2009年相比,全国森林蓄积量增长了26.1亿立方米,增长率20%;经过抚育的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了10.8立方米/公顷,增长率21%,森林年均生长量提高了0.58立方米/公顷,增长率18%。同时调整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森林活力,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森林生态功能。全国经过抚育的林分,丰富了树种组成,混交林比例提高了9.4个百分点,增长率32%。

 

四是有力促进了就业增收。全国通过森林抚育经营累计为广大林农、林区职工创造了就业机会达6.29亿个工日,增加劳务收入451.7亿元。利用抚育间伐材、剩余物、发展食用菌等,产生经济效益125.5亿元。助推17个贫困地区集中的省(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五是构建了技术体系。经过实践探索,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提出了严格保护的公益林、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集约经营的商品林“三类”森林经营类型。还提出了针对不同森林经营类型和主导功能的三级森林作业法,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森林作业法体系。

 

这些都说明,只要科学认识、勤谨实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就一定能实现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功能效益最大化,就一定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还能像塞罕坝林场那样,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御笔点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四)加强退化林修复。从严格意义上说,退化林修复是森林经营的任务组成。但又有它一定的特殊性。简单说全国天然林几乎都是退化林即次生林或残次林。人工林中有部分退化防护林、经济林。我认为这些林应当抓紧进行科学认定,并做出科学修复规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修复改造。对于退化防护林,可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渐伐更新、林(冠)下造林、补植更新等方式进行修复,形成多树种配置、结构合理的混交林。对于低产用材林,可采取更替改造、抚育间伐、补植补造等措施,增加珍贵树种、优质高效用材树种,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对于低产低效经济林,则可进行品种换代、土壤改良,调整种植模式,加强水肥管理和园艺植保,促进提质增产。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禁止以退化林修复为名,将天然次生林改造为人工林。

 

抓保护:保护现有生态资源是国土绿化行动的首要任务。全面强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巩固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成果。

 

(一)全面保护天然林。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继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按规定安排停伐补助和管护补助。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和方案,切实加强天然乔木林抚育经营和天然灌木林地、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管护和修复,做到保育结合,发挥天然林资源应有的功能效益。

 

(二)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并严守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依法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实行差别化林地管理政策,保护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

 

(三)严格保护草原草地。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确保面积不少、质量不减、用途不变。严格落实草原承包、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完成年度相关任务。组织开展草原执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非法开垦、非法征占用、非法采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草地的违法行为。

 

(四)全面防控森林草原灾害。加强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强化火源管控和监督检查。加强防火能力建设,努力形成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控体系。加强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控减灾,落实各级主管部门和经营主体的防治责任,突出抓好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五)大力保护古树名木。摸清底数,掌握变化,加强古树名木认定、登记、建档、公布、挂牌保护。探索划定古树名木保护红线,建设古树名木公园。明确管理部门,落实管护责任,科学开展古树名木日常养护和抢救复壮。

 

以上是从全国来说的,今后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重点之一就在“三北”地区。“三北”地区是我国林草资源最稀少、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森林覆盖率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三北”工程区分布着我国72%的宜林地面积,是未来我国新增林草资源的主战场。国家局把全国造林种草的重心逐步向“三北”地区转移,明确“三北”地区每年完成造林5000万亩以上。

 

山西省地处“三北”地区、黄河北岸,拱卫京津。国家局“三年滚动计划”中,明列山西省每年的造林任务都在450万亩以上。

 

特别是,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部署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中,他讲的第一条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汾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则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山西省委骆惠宁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言强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山西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坚持加强“两山七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筑牢筑好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山西是黄河流域省份,黄河山西段总长965公里,流经4市19县,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2.2%。近年来,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以及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黄河支流源头设立保护区,开展汾河等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河流水量得到有效改善。全省每年新增营造林面积400万亩以上,黄河流经市县林草覆盖率接近60%,向黄河的年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沿黄四市6.9万户、20.1万人的搬迁安置,矿区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经过不懈努力,山西沿黄地区正在从生态脆弱区变为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下一步,要瞄准减少水土流失,全力加大黄河流经市县水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经济林提质等营造林工程。继续深化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矿区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和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使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

 

2018年,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提出目标任务、十大机制、十大工程和保障措施。这些都明确了山西省国土绿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重点。

 

三、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保障措施

 

第一,编制三级规划。现行规划大多数执行期到2020年结束。当下正是谋划未来发展,特别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方面,应当抓紧实施现行规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另一方面,依据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把国土绿化任务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相关事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予以统筹安排,抓好国家、省、县三级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国土绿化规划期限至少为15年,以便与2035年的目标任务相对接。新一期国土绿化规划既要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更要反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做到按需造林种草,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新期待。比如,各省尤其是各县,应当依据《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抓紧完成本地区的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单位依据本地区森林经营规划,加快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由此做到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不编空头规划,确保规划有位子、有盘子、有政策、有保障,避免重复建设,短期行为。编制和落实好规划,要重视组装工程项目。依据有关规划,结合本地生态建设需求,组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土绿化新工程、新项目,与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形成呼应,融合对接。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依靠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真正实现“国家得绿、社会得益、主体得利”。国土绿化、森林经营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使之成为社会资本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收到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之效。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要抓住改革的历史机遇,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国土绿化攻坚战中当主力、做示范。鼓励内部职工承包造林、抚育等生产作业,多劳多得。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激励广大林业职工安心从事造林、抚育、管护工作。集体林要深化林权流转,丰富和畅通流转渠道,规范流转行为。进一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集体林地限期绿化。不断创新营造林组织形式,鼓励支持专业队、公司、大户承包造林绿化、从事森林经营,营造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兴办创新森林资源利用产业。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与时俱进地完善造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组织开展立地质量、造林技术、森林抚育、生态工程、经济林果、碳计量、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标、规划设计、监测评价等基础性标准、规程制修订工作。执行好《造林技术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营造林技术标准,各地需要制订上下对接的地方标准或细化操作的实施细则。依托“互联网+”,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滴灌微灌、机械采摘、生物质能源多联产等新技术;推广使用旱区、干热河谷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模式,红树林造林、生物防治技术以及营造林机械化等。

 

第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国家层面来说,现行支持国土绿化的政策比较多。一是宏观指导政策方面。为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造林绿化进度,国家很早就实施了大力造林、普遍护林,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谁造谁有”的支持政策。并在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现行的《森林法》和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相关重要文件中予以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又进一步明晰产权,给造林主体吃了定心丸,稳定和提高了造林绿化的积极性。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办发【2014】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不仅明确了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防治工作责任,而且涵盖了创新防治工作机制、增加防治工作投入等多项支持政策。

二是资金补助政策方面。在“森林植被恢复费”、“生态公益林补偿”中,明列一定比例用作造林、抚育和管护的经费。2010年启动了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截至到2018年底累计安排资金208.6亿元。目前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统称为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共分为五个支出方向,分别为森林资源管护支出、森林资源培育支出、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支出、国有林场改革支出、林业产业发展支出。其中,森林资源管护支出包括天然林保护管理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森林资源培育支出包括林木良种培育补助、造林补助和森林抚育补助。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支出包括湿地补助、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林业防灾减灾补助、森林公安补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国有林场改革支出是指用于补缴国有林场拖欠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国有林场分离场办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职能费用。根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6﹞196号)规定,目前,造林方面,中央财政对国有林场、林业职工(含林区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4类造林主体,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迹地、低产低效林地等4个地类,进行人工造林、更新、改造、营造混交林等4种方式,面积不小于1亩的给予适当补贴,财政部按200元/亩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省里可因地制宜加以调整。抚育方面,中央财政对承担森林抚育任务的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林业职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5类主体,开展间伐、补植、退化林修复、割灌除草、清理运输采伐剩余物、修建简易作业道路等生产作业的所需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给予

推荐文章

Baidu
sogou